花钱必问效 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——专访滨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胡云江
财政,理财之政。
(资料图)
面临矛盾多、困难大、考验严峻等现实问题,面对错综复杂的财政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,2022年,全市财政系统同心协力、攻坚克难,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。
今年,全市财政系统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,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深化财政体制改革,加强财源建设,提高财政收入质量,助力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。
本期经济访谈“问策2023”,专访滨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胡云江。
记者:我们都知道,财政局是政府的钱袋子,但“管钱”这个事儿并不好干,就像一个家庭,既要开源,又要节流;该花的钱得用好,不该花的钱得守好。放在全市财政的角度上,如何做好这份工作?今年我们滨州财政工作总的工作思路是什么?
胡云江:财政一头连着国之大计,一头连着百姓民生,特别是近年来各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已成常态,财政工作的难度也是与日俱增。就今年来讲,我们聚焦市委“1+838”工作格局,总体上按照“1+6+8”的思路谋划推动财政工作。
“1”指的是“强化一个统领”。坚持以党的建设统领各项财政工作,这也是我们长期坚持的“以政领财、财随政行”理念的体现。
“6”指的是“推进六个加力”。在善于统筹、实事求是、有解思维、担当作为、能力素质、作风建设上再加力,让财政干部能够以更高的标准、更严的要求、更实的作风服务全市大局。
“8”指的是“建设八个财政”——
一是建设“精明财政”。市委提出走精明之路,作为财政部门,我们将结合滨州实际,研究制定支持高质量发展一揽子财政政策,通过提振工业经济、支持制造强市来夯实财源根基,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、收入质量不断提升、保障能力持续增强,为滨州高质量发展尽财政之力。
二是建设“绿色财政”。滨州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也是示范区,我们将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、新旧动能转换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,从体制、政策、资金等多方面与上级部门做好对接争取,为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提供全方位财政支持。
三是建设“民生财政”。财政部门始终有一种为民情怀,局面再难我们也会顶住压力,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继续把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%左右,支持办好“12158”民生实事,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,持续提高民生品质。
四是建设“创新财政”。财政工作要不断创新,我们很多方面力争走在全省前列。我们将紧跟中央、省改革步伐,在财政体制改革、预算管理一体化、资产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,破难点、争试点、创亮点,不断探索财政管理改革“滨州模式”,永葆财政工作的生机活力。
五是建设“绩效财政”。花钱必问效,无效必问责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,推动预算管理工作从“抓两头、放中间”向“抓两头、带中间”转变,将绩效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财政工作,让每一分钱花出最大效益。
六是建设“节约财政”。在当前财政这种“紧平衡”的态势下,我们将树立“节俭也是增收”的理念,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省,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,当好“铁公鸡”、打好“铁算盘”,“勒紧裤腰带”,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,腾出财力保重点、办大事。
七是建设“法治财政”。依法行政、依法理财始终是财政部门一项紧迫而长远的工作任务,我们将树牢“依法有法办、有法依法办”的理念,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,持续提升财政透明度,给人民群众一本“明白账”。
八是建设“廉洁财政”。无论什么时候,廉洁纪律都是一条必守底线,我们将紧抓廉政建设不放松,不断加强内控建设,强化警示教育,确保财政干部自觉按权限、按制度、按流程办事,有效防范各类廉政风险。
记者:在今年的全市制造强市推进大会上,提出我市将推动全市产业升级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,我们将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作用,促进制造强市建设?
胡云江:今年,我市把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头号工程”,我们财政部门责无旁贷,将聚焦助力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强市,着力强化资金保障、政策集成、激励引导。
2023年,市级预算安排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资金6.94亿元,其中统筹产业发展、“智改数转”等财政资金3亿元以上,用于支持“制造强市”建设。
同时,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,比如对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、规模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两项指标排名全市首位的县(市、区),分别给予100万元奖励;继续支持县(市、区)争创省级工业强县,成功争创“省级工业强县”的县(市、区),市财政给予1000万元奖励。
企业激励方面,对我市企业首次在境内外成功上市的,最高奖补1500万元;支持工业企业成长壮大,对升规纳统、“小巨人”、单项冠军企业给予激励奖补,对营收首次突破100亿元、500亿元、1000亿元的企业,市财政分别一次性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100万元、500万元、1000万元。
同时,我们对小微企业、瞪羚企业、关键企业也有扶持政策。对于小微企业,我们有税收减免缓交的政策,还建设了融资担保平台,组建了融资担保集团;对于中小微企业,只要银行放贷我们就担保,并且在风险分担方面,按照规定,假设出现不良,银行只承担20%,剩余80%由中央和省承担40%,市和县承担10%。这样能让银行放心,也能让中小企业有更好的发展。
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,在做好政策供给的同时,我们也在着力优化财政政策的智能化精准推送。近期,我们研发了一款微信小程序,叫惠企利民政策财政一码通,通过企业名称认证,就可以精准匹配该企业能够享受的财政惠企政策,实现政策的个性化精准推送,最大限度方便企业享受政策红利。
记者:“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”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,近年来,滨州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,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将如何做好“民生财政”?
胡云江:财政资金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。近年来,我们滨州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,民生支出的占比始终稳定在80%左右,民生一直是“政府账本”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不管现在还是将来,我们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民生优先。
持续加大民生投入。努力克服财政收支矛盾,让政府预算“减”、民生预算“加”,以政府的“紧日子”换百姓的“好日子”。事实上,我们一直认为,财政资金投入不仅是花钱保民生,也是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,对经济运行有着深刻影响。日常生活中,老百姓可能不过多关心GDP、工业增加值,他们更关心的是上学、就医、公共服务等方面。就医有地方,上学不用愁,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依,民生保障好,老百姓消费起来便没有后顾之忧。只要“真金白银”沉得下、用得好,在民生领域发挥作用,才能更好地刺激消费、提振经济。
全力做好民生保障。加大民生保障,这是财政最基本的要求,这几年我市将近80%的财政支出都是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支持办好民生实事。比如,通过增加公益性岗位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式稳就业、促就业,支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,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,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,继续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等。
坚决兜牢“三保”底线。“三保”即保基本民生、保工资、保运转,是财政部门的重要政治任务,也是必须守住的底线。我们始终坚持“三保”在支出中的优先顺序,市级在库款调度、转移支付等方面帮扶县(市、区)的同时,也注重压实县(市、区)主体责任,确保基层可用财力覆盖“三保”预算需求,“三保”预算不留硬缺口。今年“亮目标”的时候,我们也作出郑重承诺:无论财政多困难,确保工资按时发放,特别是离退休人员的工资,一定要保障好,让他们放心。
记者:去年,为应对财政收支矛盾,我市争取各类转移支付资金超187亿元,相当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近七成,有效补充了地方财力,人均转移支付水平全省最高。今年在有效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上,市财政局将有什么举措?
胡云江:首先,还要继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。尽管近几年滨州发展很快,增幅走在了全省前列,但基础仍相对薄弱,总体体量也比较小,所以还需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。转移支付进一步加大,保证人均支出走在全省前列,这是我们财政部门的责任。我们将继续做好新增专项债券的对上争取。目前,我市已经争取到2023年新增专项债券107.73亿元,成功发行了4批共63.94亿元,为全市49个重点项目提供了急需资金支持。
第二,继续深挖各类资源统筹潜力。一方面是统筹社会资金,我们去年统筹了20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建设;另一方面是统筹好企业化的资金,比如统筹3亿元用于制造强市建设。
第三,是抓好财源建设。现在中小微企业比较困难,我们必须要放大财政资金效应,加强股权投资管理和担保体系建设,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,让企业不但“活得下来”,而且能“活得更好”,形成“水多鱼多”的良性循环。
下一步,我们将以成功创建全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为契机,用足用好政策红利,灵活运用股权投资、引导基金、融资担保、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“四两拨千金”的放大倍增效应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“弹药”、更大支持。
记者: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,用在我们这里就是“集中财力办大事”,在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主要工作方面,市财政系统有哪些具体部署?
胡云江:刚才讲过,这几年各级财政运行一直处于“紧平衡”态势,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也是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的攻坚之年,再叠加黄河重大国家战略、“双碳”战略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,这种形势下,确实需要理清大事要事、分清轻重缓急,处理好规划与预算、刚性与柔性的关系,集中财力办大事。
为此,我们将各类支出按照轻重缓急分成四类:第一类,基层“三保”和债务还本付息,“应保尽保”;第二类,中央和省里有明确投入要求和标准的,“尽力而为”;第三类,中央和省里有投入要求,但没有规定标准的,“统筹保障”;第四类,各部门按履职需求部署安排的项目,“量力而行”。总之,就是动态优化支出结构,该花的钱省着花,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。
具体工作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:
一是“压减”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过紧日子要求,强化零基预算理念,按10%继续压减公用经费定额,“五项经费”等一般性支出只减不增,财政开支继续实施“红黄绿”预警管控,将该压的压下来,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民生之处,也就是用我们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。
二是“统筹”。进一步落实综合预算管理要求,强化“四本预算”统筹衔接,加大各类预算资金、政府债券、单位收入、存量资金资产的统筹力度,加强中央省资金与市级资金的统筹使用,集中财力办大事,支持重大基础建设、民生工程建设。
三是“保障”。立足积极作为、更可持续,既要保障好基本民生,又要保障部门基本支出,还要全力保障市委、市政府立足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。比如滨州人民所期盼的高铁,财政争取专项债,保证济滨东高铁和京沪二线通车,现在项目已经开工,正常情况下过几年我们就能坐上高铁了。总而言之,就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,在不过高举债的前提下,统筹财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到位、基本民生保障到位、“三保”到位,确保不发生区域性、系统性的风险。
来源:滨州网
编辑:尹洪杰
标签:
相关新闻